进击的野草

​ 在这里,我想讲一个“故事”,权且以之作为一块“敲门砖”,希望能对一些道友有所帮助。
​ 以前,有本很好的书,名为《伊索寓言》,相信大家基本上都有看过,都很熟悉吧。在书里,作者通过一些故事来阐述一些哲理,我们看这些故事时,只要能明白寓言在寓什么就善莫大焉了,千万别去管故事是怎么说的,以及故事的具体细节。看完了最好是把故事完全忘掉,只要记得那个寓意就可以了。

​ 在实际中,我们向书本学习,学习冥想,也必须象我们看寓言那样,才不会被文字糊弄。在实际中,聆听善知识的教导,也别去在意他的话是怎么说的,他说了些什么,话里有没有隐藏着什么灵性的力量等等,最为关键的是先听完他所有的话,去把握一下他的这些话想表明什么,就可以了。
​ 这里,我也想仿效一下古人,也“瞎编”一个寓言故事说给大家听听,希望听完后可以一笑罢之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望别在意我的故事如何如何,该在意的是我究竟想表达些什么?
​ 数年前,我去某山中拜访一位道兄,我称其为“恐大先生”。聚后煮茶论人生,用过晚膳后,大家兴致未减,于是我与道兄以及数位他的弟子一起漫步山麓,直达山顶。
​ 我们到达山顶后,但见一轮明月孤悬,空山林涛阵阵,恐大道兄微笑地环顾众人,朗声慢慢说道:“如此良辰美景,吾辈该当如何?”我笑而不语,知其用意。
​ 弟子一A君说道:“吾辈此时当应对月放歌,把茶言欢!(注:佛门之人,所以不是把酒言欢),享受临在,活在当下!”
​ 弟子二B君说道:“吾辈当更应勇猛精进,不修行岂不愧对如此美景!”
​ 弟子三C君未出一言,不打任何招呼,更未理会众人转身掉头而去。
​ 弟子四D君抬头对恐大道兄说:“身为修行人,岂可如此失礼?连师傅也可不理?”
​ 道兄目送C君而去,笑问我:“道友之意何如?”大笑声中,我大声鼓掌,赞叹C君实具大智慧,大自在,大爱之人。而后转头对D君说:“为师之尊,不在个人,更无面子。师之尊,仅在道也!”
​ 其实这是一次“考试”,所谓的考试本质上就是印证一下大家的修行程度。
​ 恐大环顾众人后出题,考的是在场的所有人,连我一起也考进去了,他也想印证一下我的水准。
​ 我一看这什么考题哦?道兄居然出了个大错特错的题目来考大家。所以我笑而不语,先过关了。
至于其他人,他们中就只有一个C君pass。余下的全都不及格。D君程度最低,不但墨守成规而且还迂腐的可爱。
​ 我只能提示到这里,其余的还需道友们自己品味。接住我抛过去的打火机好好把玩一下吧。
​ 只要一旦认同了眼前之景是什么良辰美景的话,立刻就错了,立刻就起了分别心而掉入二元对立和我执的大陷阱里去了。

​ xcpwhh: 为什么一认为眼前美景就立刻错了,还请明示啊。照你的逻辑的话,一否定眼前的美景,那照样也错了。
​ xcpwhh: 本无法定义好与不好,应该是说好也对,说不好也对的。
​ 骨灰無碍: 回复 xcpwhh :从绝对面来说,一切景色皆是景色,本无好坏之分,只是客观存在。请注意,这故事所说的是正在进行的一场考试,所以要从绝对面去解答。
​ xcpwhh: 好的,我觉得我有点钻牛角尖了。
​ 骨灰無碍: 回复 xcpwhh :呵呵,钻牛角尖很好啊,不钻进去怎知此路不通?只要再出来就可以了。恐大先生命题从根本之处就大错特错了,所以这种考题,根本不能回答,你只要一回答就错了,就不及格了。然而他考得是在场所有人,包括骨灰也须一并印证了。
​ 骨灰因是访客,“占”了点便宜,故而笑而不语。然C君身为弟子,故只有掉头而去。
​ 所谓良辰美景是题目的大陷阱,让人生起分别心,掉进二元对立和我执里去。中级和深度冥想者眼中只有存在,只有爱,只有空,而没有“我”,所以只有景(爱)并无美景和差景(空)一说。
​ 吾辈该当如何? 此又一不可答之陷阱,一答就错,一答就不在临在了,就不是当下了。只要你还认同有一个“我”之存在,还认同有一个“我”要如何要怎么去做,就不能真正与爱同在,与空同在,就不在那个“一”了,就从“一”里面“逃脱”出来了。所以我只能笑而不答,C君只能掉头离去!
​ A君是冥想理论家,幻悟而并不自知!B君是盲修者,只懂一味苦行,深陷“有为”之法而不自拔。只有C君真正觉醒,所以我赞叹他!
​ 大智慧因C君知其所以然,大自在因C君始终在临在,大爱因C明白真正的存在,尊师重道而又“现身说法”为他人表率!
​ 骨灰谨以此抛砖引玉,如对你或有些许启发,已是善莫大焉了!

关键文字更正:
原文【就从“一”里面“逃脱”出来了】里的“逃脱”二字不贴切,特此修改为“游离而出”。
原文修正为:就不能真正与爱同在,与空同在,就不在那个“一”了,就从“一”里面“游离而出”了。

​ 丶指尖上的花:感知的状态是怎么样的?
​ 骨灰無碍: 感知的状态就是你喝一口水的同时你心里明白水是冷的,温的,热的,甜的,淡的还是苦的。 具体解释如下:
​ 第一层感知是我们的感觉器官,看的,听的,闻的,尝的,触的等等。
​ 第二层感知是我们的思想,也就是我们的头脑。
​ 第三层感知是我们的心智。
​ 第四层感知是我们的灵性。
​ 第五层那个不叫感知,叫觉知,是我们的本性。

​ xcpwhh:只怪修道之人太喜欢卖弄玄机和关子,c君那样子的我不喜欢。是我我一定回答,今天月亮好,大家爱干嘛干嘛。
​ 骨灰無碍: 修道之人并不喜欢卖弄玄机和关子,而是非常地贴近生活,他们总是那么的平凡和质朴。只是在印证或“考试”之时才会说一些暗含机锋之话。
​ xcpwhh: 回复 骨灰无碍 :我不得不说我的话有问题,有点以偏概全的味道了。反正c君的行为,我还是有点芥蒂的。。
​ 骨灰無碍: 回复 xcpwhh :无妨无妨,留住那个芥蒂吧,这叫随缘。


 Comments